Search

『你想的,不是孩子認知的』
以前,有個教授曾經說過:『一個政治家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後,影響他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『你想的,不是孩子認知的』
以前,有個教授曾經說過:『一個政治家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後,影響他決策的背後因素,有可能是自己的學術研究,有可能是他的成長經驗,有可能是輿論,有可能是政黨意見,有可能是自己的道德良知,有可能是正方意見,有可能是反方意見,願意聽越多方意見,決策就容易反反覆覆,一路都不變的反而有可能是從不聽別人意見的人。』
.
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,我從放養,到慢慢的陪孩子練習,ˋ從以為不給功課就是沒壓力,慢慢的一直變,對教育體制的批判,我每一樣都認真了解過,也批判過。
不管是反覆練習,還是大量的考試。
我一直在變,這背後原因在於。。。

暑期上學習概念密集班的時候,
一個孩子莫名的抱怨『我媽都說我字很醜,我就是很笨。』,那時候的我默默地沒有說話,我懂了這個孩子卡在哪裡?
.
當天晚上我就找了投影片,想了活動,也寫了教案,
一步步的推演,隔天馬上加了教案,從影片跟活動中,讓孩子去想父母的要求或罵人,到底在罵的是『這件事情沒做好』
還是在說『我這個人很爛』?。
到底是我爛透了?
還是『這件事做好就好?』
媽媽說我字寫得醜,是在批評我爛,還是說我『這件事沒做好?』其實『把這件事做好就好?』

那三場,每一場都有媽媽看著孩子的答案落淚哭泣,『為什麼我對孩子的所有好意,都被孩子認為是我在說他爛?』
『原來,我造成孩子這麼痛苦自卑。』

老實說,這就是我為什麼一路慢慢改變的原因。

我發現,我認為不給你壓力是最好的,最好不要太多作業,孩子的認知卻是『我媽媽覺得我很弱,沒辦法做。』

我發現,我不為成績罵你了,為何你還要在意?原來孩子認為『反正我就這麼爛,沒救了,媽媽也不在意!』
。
我認為給孩子多點時間才能思考,不要把功課堆得滿滿的,孩子卻認為『沒有吸收新知,整天腦袋空空的』很痛苦!
我才懂日理萬機的人思考的卻比每天無所事事的人多。

孩子會不會思考,關鍵點不在時間多不多。

我發現父母一直說教育要引起孩子的『興趣』,目的只是認為興趣是可以被啟發的來要求老師,可是孩子不懂。
孩子當著老師的面說『來呀!讓我開心我才要學!』,孩子覺得自己就該被取悅,不知道其實真正把自己弄到很厲害的人,都是對自己很殘忍要求的人,才不會求別人來學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。

也有孩子知道標準答案直接全勾選『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好』,卻不懂我是不是『這件事沒做好』,說真的,孩子只是知道對媽媽好交代的方法,不是真正知道自己錯在哪裡。

有父母認為我帶孩子參加很多比賽,是志在參加增廣見識,孩子卻認為『我爸媽帶我去比賽來炫耀。』,『我好才得人愛』

有人批判重複練習,是因為希望多一點思考的引導,卻忘記了,孩子不懂,以為重複練習是壞事,九年級要會考了一天寫兩個考題就跟媽媽翻桌說『你就是要我當考試的機器。』

一直有很多的大人,到現在還誤以為別人的拒絕等於自己不被喜愛,忘記想想別人也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
一直有很多的大人,一被批評了就認為『我這個人價值都沒了』,而不是去思考這個批評有沒有道理?該不該在意?還是改進?

我一直在變我的主張跟立場,因為我沒什麼主張需要孩子幫我實現,
不同的孩子卡在不同的點,看懂了大家一起破。
孩子的點才是最重要的。

而一直提醒我,也讓我一直改變的原因是。
我真的懂了,

我自以為的,不是孩子認為的。

我覺得的,不是孩子認知的。

我為你好的,孩子不是這樣解讀的。

我怎麼想的不重要,孩子怎麼想的,思路卡在哪裡,那對我才重要。

為了孩子真正的想法與認知,我變又何仿?

孩子,讓我越來越善變!



#暑假學習概念密集班的父母考題
1.還記得我用哪個影片破孩子認為父母的責備是
『這件事沒做好』
『我不好!』
『這件事情做好就好』嗎?
.
2 .如果孩子認為你的批評指責都是在說『我這個人很爛』,我教你們怎麼跟孩子談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是王麗芳個人對於人生與教養學習的分享園地,提供新書與演講訊息,並?
View all posts